【見聞問答】醫改推開 一文看懂醫藥行業新格局
我們通常會把醫療視作一種福利,卻忽略了醫療的經濟屬性。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隨著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中西藥品,在過去三年間錄得了接近15%的年均增速,僅次于通訊器材和與住房相關的商品。
然而對于藥企甚至醫院來說,事情可能還是有一點不一樣的。藥品市場的收入增速事實上在不斷放緩,摩根士丹利援引PharmaTrust一份針對690家醫院的調查甚至顯示,今年1-5月,藥品銷售的同比增速只有1%,去年同期是9%。
醫改從患者出發,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而另一方面,也要保證“醫患都有獲得感”。在壓低藥品定價的同時,醫改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合理評估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讓醫生在回歸看病角色的同時,也能有效調動積極性。
那么,醫改推開、政策變化,到底給失去了藥品加成的醫藥行業帶來了哪些挑戰?又有哪些方面,是藥企尚有可為、政策也支持的?
目前的醫改方向是怎樣的?
李克強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2017政府工作進一步強調,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而三明模式,是“三醫聯動”改革的代表,也是目前政府力挺、推廣的醫改經驗。
福建省三明市自2012年起探索三醫聯動,“三明模式”通過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藥品限價采購、重點監控輔助藥品、控制處方限量,成功壓低了群眾自付費用,并實現了醫?;鸬呐ぬ潪橛?。
三明模式的關鍵在于,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醫保負擔重。因此三明模式也成為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重要參考,從“以藥補醫”,回歸“以醫補醫”: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藥品回歸治病功能。
而缺少了藥品加成的醫院及醫護人員,收入將更多地來自醫療服務:擠掉藥品虛高價格騰出的空間,同步開展醫療服務價格調整,以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政策導向,使得醫生靠技術吃飯而不是靠賣藥吃飯。
醫藥公司目前面臨的大環境如何?
醫療保健行業的收入同比增速,從2009-2014年的超過20%,已經降至2015和2016年的10%左右。
而摩根士丹利援引PharmaTrust一份針對690家醫院的調查甚至顯示,今年1-5月,藥品銷售的同比增速只有1%,去年同期是9%。
摩根士丹利指出,有五方面因素帶來了藥品市場的整體增長放緩:
藥品降價;控制報銷;限制抗生素使用;限制注射量;限制輔助藥物和中藥注射劑。
大摩認為,醫藥企業未來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如果“三明模式”進一步推開,對于醫藥行業來說,盈利會更加困難;利率上升的環境抬高了整體融資成本,對于利潤逐漸下滑的醫藥企業來說,銷售增速難以為繼,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融到成本較低的資金。
政策的變化是否已經反映在股價中?
瑞銀指出,中國制藥板塊目前股價對應約30倍1年期動態市盈率,接近5年(約30倍),高于10年(約27倍)均值。而收入放緩將令該板塊估值還存在下行風險。
醫改限制了“以藥養醫”,那么,制藥企業的機會在哪里?
從美股大型醫藥公司的經驗來看,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乃至龍頭產品大多數分布在糖尿病、腫瘤、免疫、腫瘤免疫、心血管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相應病癥也都有著較高的死亡率。
對應地,從中國居民疾病譜來看,瑞銀指出,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呼吸系統、損傷和中毒是中國死亡率最高的五大類疾病,而對比2010年和2015年的城市和農村疾病譜,居民疾病譜出現了從傳染性疾病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模式的轉變。
美股的主流醫藥公司,還有一部分主攻自行研發的特定領域的代表藥物。例如專門開發罕用藥的亞力兄(ALXN),聚焦兒童基因疾病的拜瑪林(BMRN)等。
而反觀中國,國內市場銷售的藥品中有90%是仿制藥;醫院渠道也仍舊是主要的銷售渠道,市場廣泛認為納入醫保有利于藥物拓展市場。所以,藥企可能有兩個方面來開拓業務:有的放矢地加大研發投入,擴展創新藥開發;通過分級診療制度開拓更多的銷售渠道,例如私立醫院。
政策層面也在鼓勵藥物創新。國家食藥監督管理總局在去年修訂了《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強調創新藥應當具有明確的臨床價值;改良型新藥應當比原品種具有明顯的臨床優勢。
瑞銀給出了未來臨床需求較高的領域:
最近國內政策的變化推動了醫藥領域競爭方式從差異化定價、關系營銷為主轉向藥品臨床價值和質量為主。
我們認為未來臨床需求的增長將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用藥(重點關注鎮痛藥)、抗腫瘤藥(重點關注靶向用藥和創新型中藥)、消化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中的降血脂藥以及內分泌和代謝用藥中的新型降糖藥。
而私立醫院有可能也會成為醫改中獲利的一方:基礎診療在公立醫院變得廉價而便捷,私立醫院或許有望打開疑難病癥的市場,從相應的人才招募到罕見藥銷售,私立醫院都擁有優勢。
對于美股上市醫藥公司來說,拳頭產品的銷量、定價都會影響市場對這些美股大型醫藥公司的盈利預期,而公司之間的并購活動也是股價波動的關鍵因素。
而醫改的“兩票制”,也增加了醫藥行業并購的機會。部分中小型藥企可能在“兩票制”的推進過程中被兼并到大型藥企中,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未來醫藥行業或將逐漸實現“強者恒強”:
兩票制,是指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
國務院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行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兩票制”,鼓勵其他醫療機構推行“兩票制”,減少藥品流通領域中間環節,提高流通企業集中度,打擊“過票洗錢”,降低藥品虛高價格,凈化流通環境。
還有哪些領域,是目前的醫改中政策扶持的對象?
盡管中藥注射劑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但中藥材行業的利好還在。醫改要求全面取消藥品加成,但不包括中藥飲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自2017年7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衛計委要求從法律層面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國家食藥監總局去年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也強調了中藥品種保護。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